教育科学学院欢迎您! 

教育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你“童”行,伴心成长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7-22    浏览次数: 345

  (通讯员王雨佳王一凡李蕾)为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号召,关心和帮助受帮扶地区的留守儿童。7月15——721日,教育科学学院“情系留守儿童,心理助力乡村兴”教育关爱服务团队面向彭楼小学学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学活动。

  出于学生安全考虑,本次活动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志愿者们面向彭楼小学学生,借助微信群将提前录制视频、制作PPT上传至班级群。线下,根据“安全为首,择近为优”的原则,将团队实践改为学生家乡地的个人实践。本次活动向学生开设有声乐、简笔画、手工折纸、朗诵、书法、安全教育、红色教育、心理辅导等多种课程。

  时间如乌飞兔走,美好的七天在时间的流里凝成琥珀。回望第一天的上课情景,志愿者们略显拘谨,表扬的话语难说出口孩子们神情羞涩,只安静听课,仅有个别孩子在课余时间与志愿者们礼貌的问候。随着活动进行,孩子们与志愿者们很快打破隔阂,从陌生到熟悉,默契度逐渐增,课堂互动更是少到多。志愿者于福龙在教学日记尽管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但第一天上课还是在所难免的紧张,面对问题时也会手忙脚乱。但是,当感受到孩子的信任后,便不再胆怯。”课堂是教学相长的平台,志愿者们在施教的同时,也在自我成长。孩子们在课上积极参与讨论,课下勇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志愿者们也实现自我突破,克服了自己的紧张情绪学会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熟练掌握时间,使课堂松紧有度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教学中,志愿者们认真备课,填写教学日志,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安排课程PPT制作上,志愿者们仔细斟酌,认真修改,结合孩子们兴趣爱好准备教学内容;在课程导入上,志愿者们结合视频、猜谜等方法,巧妙地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在课程互动环节志愿者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志愿者们看来,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舞台,也应孩子们的一份“追光灯”,他们希望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师教书育人,教书为辅,育人为主。除了向孩子们传授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志愿者们将心理健康和红色教育课程放在首位。在七天实践周内,志愿者们向孩子们讲授了心理健康概念、缓解考试焦虑、培养自信心、拒绝拖延症、掌握情绪管理、学会倾听六个方面的心理课程,希望孩子们能正确面对成长中的挫折和压力,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育美好健康的心理状态。为礼赞建党百年,传承红色基因,志愿者们从英雄的内涵和长征精神出发,通过列举雷锋、焦裕禄等榜样事迹,结合红色经典作品,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教育课程。带领孩子感受百年奔腾不息历史长河与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

  时间如微风般划过指尖,转眼又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一桩桩情,一件件事,志愿者们犹记心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孩子们的信任和认可,将随着时间的脚步陪伴志愿者不断突破;志愿者们的鼓励和赞赏,将成长陪伴孩子们不断向前;双方给予的支持与感动,将是今后成功路上的基石。当志愿者与孩子们的相互给予转化成永久的能力,作为日后成长征程的陪伴,即便分开又何道离别的伤感。当我们都在为所求而努力,为所得而心安时,我们仍旧是对方成长路上的伙伴。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本次志愿活动是一个起点,青年志愿者们愿承时代之责,担社会之任,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以正直、善良、责任之心哺育学生成长,助力乡村振兴。相信一代代青年志愿者们能够将“积水而为海,积土而成山”的理论贯彻到实践中,敢做关注乡村的先锋,不做帮扶乡村的“看客”、“过客”,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社会、人民的奉献中熠熠生辉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